担保合同有哪些成立方式
担保合同有以下四种成立方式:(一)在主合同中订立担保条款;(二)在合同之外单独订立书面的担保合同;(三)担保人向债权人发出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信函、传真,债权人接受的;(四)保证人在主合同中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的。【法律依据】《担保法》第五条,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保证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
法律分析:保证合同指的是保证人和债权人达成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代为履行或连带责任的协议。保证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保证人与债权人订约作为保证合同成立的典型形式;
二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主债务人共同订立合同;
三是保证人单独出具保证书。
按照我国现行法的规定,保证合同可因下述原因而归于无效
(一)法人的分支机构、内部职能部门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
(二)主债权人一方或者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恶意串通,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提供保证的
(三)国家机关未经国务院批准而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
(四)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
(五)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以公司财产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上述情况,那么保证合同也就成立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九条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债权人和企业法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由企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保证合同的条件有哪些?
保证 合同的成立 需满足的条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 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等条件。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五条 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作出保证,债权人接收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二条 保证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保证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