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时,是否必须由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人签字可能生效?
一、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时,必须由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人签字才能生效。
二、签订合同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合同依照合同内约定的时间到期后即可在法律上生效:
1、甲乙双方法人代表签字,并盖法人公章,在法律上该合同有效。 如果其中一方或双方法人代表人签(即法人代表不签字,只盖法人代表的印鉴或私章),并盖法人公章的,如果甲乙双方没有说明性文字作为合同的补充要件,在法律上该合同无效。
2、甲乙双方授权代理人签字,或者其中一方授权代理人签名,另一方法人代表签字,并盖法人公章,而且授权代理人签字的一方必须出具代理人的法人授权函或者授权证明,而且必须同时出具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原件或者法人出具的代理人身份介绍信,
并且代理人授权函或者授权证明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法人认可的身份介绍信的原件或加盖法人公章的复印件必须由另一方作为该合同的附件,在法律上该合同有效。
扩展资料:
当事人
《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 九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按照这一规定,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是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1、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由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
《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通则》第 三十六 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其他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法人相同,始于该组织的成立,终于该组织的终止。
2、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并不一致,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并不一定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公民的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的不同,《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按照《合同法》第 2 条的规定,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均可订立合同。年满 18 周岁且精神、智力状况正常的自然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缔约;年满 16 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独立缔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订立:
是指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
从法律上看,合同订立可以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1.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可以是将来的合同当事人,也可以是代理人.
2.订约主体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关于镜像规则)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回答与原要约稍有不同,该答复就不是有效的要约,而是反要约。但镜像规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3.合同的订立要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同订立
合同法人盖章不签字有效吗
法人合同盖章不签字有效。
合同一般是自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的,而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盖章或者是签字有一项就可以的。但是盖章的话,最好是单位的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已涵盖了法人授权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只要该章是真实的,即代表法人的意志,不是必须要法定代表人签字才可以的。
合同成立的条件如下:
1、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2、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
3、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即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
合同无效的情况如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4、违背公序良俗的的合同无效;
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
综合上述,企业签订的合同,法人没有签字的,但加盖了公司印章的,同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法定代表人未签字的合同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法定代表人未签字的合同无效,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十一条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 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劳动合同法定代表人没签字有效吗
劳动合同法定代表人没签字有效。
劳动合同中没有法定代表人签名一样有效。只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在合同文本中盖章或签字的劳动合同一样生效。即便劳动合同没有法定代表人的签字,盖有公司章一样有效。
签定劳动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主体资格问题
年龄问题:一个是劳动者是否年满16周岁,某些行业必须年满18周岁。
就业资格问题:对于某些大城市而言,是否有就业资格,如外地工是否有就业证,外国人港澳台人员的就业证等。用工资格问题:准备招用人员与其他企业是否不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力资格问题:是否是学生、童工等非劳动力或者退休下岗人员;
2、劳动合同内容:内容合法皆有效;
3、法律特别规定:如女工未成年工特别保护规定、劳动保护规定、医疗期规定等;
4、公平性:签订劳动合同,一般企业占有主动权,对于合同的起草一般也由企业完成,这样,在涉及到职工的义务责任方面,如违约金条款、保密条款、竟业禁止条款、培训条款等内容方面应尽量体现公平,这样既可以以起到保护企业利益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争议发生后劳动者以显失公平抗辩而导致的该条款无效,同时也能够以理服人,达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目的;
5、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注意公平公开原则,同时在规章制度建立后应及时于适当形式公示于每一个职工;
6、注意原则性与技巧性相结合。当细则细,当粗则粗。是否面面俱到根据实际情形考虑;
7、一切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都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尽量避免口头形式,如果采用口头形式,则必须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8、重视程序性工作。一定程度而言程序性工作应重于实体性工作。
综上所述,签订劳动合同一般需要在入职后的一个月内进行,只要双方签订了合同就意味着双方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也依法的受到法律的约束,所以,处理的时候就需要按法律所规定的条款来,如果用人单位不签订合同,这是需要承担经济补偿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生效】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合同法人不签字有效吗
法律分析: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据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均具有法律效力。
2.加盖公章、委托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所以说,只要加盖公章或者有委托代理人签字或者法定代表人签字,存在一种形式的签章即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法人代表不签字合同有效吗
法律分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说,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具有代表公司与其他主体签订合同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合同都必须经法定代表人签字才生效,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生效需满足以下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综上,合同是否有效与《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否签字无必然联系,只要满足合同生效的相关条件,且代表公司签订合同时有公司的正式授权,在授权范围内签订的合同就是有效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一条 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与一公司签合同,公司的法人代表不签字合同有效吗?
协议约束协议的人,有未签字的当事人,对未签字的当事人是没有生效的。但如果有合法授权的代理人代签的,也是有效的。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法律分析
合同的一般有效要件:1、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缔约人的表示行为应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相一致。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当然要求。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为有效。在重大误解时,合同则可被撤销。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合同可被撤销。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合同场合,若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若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被撤销。2、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里的法律,一方面应作扩大解释,既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又包括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 另一方面应作缩小解释,仅指其中的强行性规范,不包括任意性规范。 合同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是由合同制度的目的所决定的,为一般的原则。除了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外,合同还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3、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合同标的决定着合同权利义务的质和量,没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积极的意义,应归于无效。合同标的可能,是指合同给付可能实现。合同标的确定,是指合同标的自始确定,或可得确定。4、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一要件要求当事人能够了解合同的状况和法律效果,对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减少纠纷均具有意义。 自然人签订合同, 原则上须有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亲自缔约,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但有如下例外:(1)可签订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益,或被免除义务的合同;(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签订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3)可签订日常生活中的格式合同或事实合同,如利用自动售货机、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游园场所;(4)签订处分自由财产的合同,如学费、旅费等由法定代理人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和处分;(5)其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按照我国原来的法律规定及其理论,法人签订合同严格地受其宗旨、目的、章程及经营范围的制约,超过经营范围的合同无效。这种做法受到了学说的批评,现已有所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