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履行的原则包括哪些
合同履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原则:(1)全面履行原则。当事人应按合同约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2)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合同法以至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被称之为“帝王原则”或“帝王条款”。(3)公平原则。在合同就某一有关事项未规定明确时,债务人应依公平原则并考虑事实状况合理履行。(4)情势变更原则。合同成立后至履行完毕前,合同存在的基础和环境,因不可归属于当事人的原因发生变更,若继续履行合同将显示公平,故允许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民法典规定合同履行的原则有哪些
一、民法典规定合同履行的原则有哪些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履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际履行原则:实际履行是指当事人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的标的履行。这一原则要求:
1、合向当事人须严格按照约定的标的履行,不能以其他标的代替。
2、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时,他方可以要求继续实际履行。
(二)协作履行原则:协作履行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应相互协作,讲求诚实信用。
(三)经济合理原则: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当事人履行债务时,要讲求经济效益,要从整体和国家的利益出发。
(四)适当履行原则: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应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全面、正确的履行债务,故又称全面履行或正确履行原则。
(五)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成立后至履行前、发生当事人在订约当时所预料不及的客观情况,致使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时,当事人得不依原合同履行、而变更或解除合同。
二、合同履行地约定不明怎么办
(一)民法典总则规定:给付货币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二)民法典分则“买卖合同”一章中规定: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的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标的物不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和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该地点为合同履行地;不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出卖人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为合同履行地。
如果合同的履行地点既没有法律特别规定,当事人双方也没有进行约定的,那么一般来说,就由合同的性质确定,即以当事人履行合同特征义务的地点来确定合同履行地。在合同约定的众多义务中,必定有一个能反映该合同的本质特征,那么,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合同履行地就是适当的。
如果仅仅是订立了合同而没有实际履行合同,那么不但为争取签约的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而且还可能招致经济上和信誉上的严重损失。因此,履行合同是实现合同目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也使履行问题成为合同法实践中最容易出现争议的问题。
法律对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法律对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如下:
1、适当履行原则,当事人应依合同约定的标的、质量、数量,由适当主体在适当的期限、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
2、协作履行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
3、经济合理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效益。
合同履行中需要承担下列义务:
1、通知义务,合同当事人应将自己履行义务的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2、协助义务,合同当事人应协助对方履行义务,以使合同能顺利履行的义务;
3、方便义务,为对方履行合同义务提供方便的义务;
4、减损义务,防止损失扩大,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使一方遭受损失时,遭受损失的一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5、保密义务,合同当事人负有将通过确立合同关系而了解到的对方的秘密予以保守的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法律对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法律对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
一是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有当事人双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全面、正确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义务,才能使合同债权得以实现,也才使合同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二是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是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履行合同,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合同的全部履行。只有当事人双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全面、正确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义务,才能使合同债权得以实现,也才使合同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因而,当事人全面、正确地完成合同义务,是对当事人履约行为的基本要求。只完成合同规定的部分义务,就是没有完全履行;任何一方或双方均未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则属于完全没有履行。无论是完全没有履行,或是没有完全履行,均与合同履行的要求相悖,当事人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法律规定合同履行有哪些原则
合同履行的原则如下:
1、全面履行原则。《民法典》第50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2、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典》第50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3、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成立后至履行完毕前,合同存在的基础和环境,因不可归属于当事人的原因发生变更,若继续履行合同将显示公平,故允许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情势变更多为计划变动所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50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民法典》第50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