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对结算金额达不成一致怎么办
双方对结算金额达不成一致,首先应根据事前签署的相关合同进行协商处理。合同约定的金额和实际支付的金额不一致的,首先要弄清原因,是否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增减项、质量不合格等导致实际履行金额与合同约定金额的偏差。如果确定不是前面的情况,那就很可能是对方付款违约了。这时候建议您收集保留对方违约的证据,比如出库单、货运单、对账函、沟通记录等。证据充分后就可以考虑仲裁或诉讼解决,当然如果金额差异不大,建议当事人协商解决,毕竟诉讼仲裁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较高。若差异过大,又协商不成的,则可以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解决。至于是通过仲裁还是诉讼解决问题,就要看双方在合同中有没有约定仲裁条款了。具体而言,仲
裁条款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纠纷发生前、后双方协商达成。如果没有达成仲裁条款,就只能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三条:
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七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劳动合同金额与工资不符
若是实际支付的工资高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数额,一般都是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缴纳的社保费用、加班费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劳动者在平常工作中可以留心收集证据,主要就是在领取工资的时候,就工资的实际数额保留相关的证据,之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劳动诉讼。
一、劳动合同的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符怎么办
实践中,经常有企业实行这样的做法: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较低的工资标准,而在工作中发放较高的工资。用人单位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逃避法律规定的以工资为基数计算的缴纳社会保险费、计算加班费等责任。然而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
如果有发放记录等证据证明企业发放的工资与劳动合同的工资不一致,一旦发生纠纷,仲裁机构和法院会支持以实际工资为准。出现这种情况时,劳动者一定要留心保留领取工资数额时的证据。
二、订立劳动合同时薪水约定不明确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但有时不排除双方并未就薪水报酬做出具体约定,这时,该怎么办呢?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该条规定的“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三、单位无故克扣或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劳动合同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符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际工资高于约定工资,而另一种则是约定工资高于实际工资。后者,多半就是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或者克扣工资的情况。此时劳动者也是可以收集相关的证据,然后向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而在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情况下,还可以提起劳动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