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如何才可以撤销
赠与合同可以撤销情形如下: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或受赠人不按约定履行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合同;2、受赠人实施违法行为而使赠与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合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第六百六十四条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及其行使期间】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四条 【赠与人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撤销赠与合同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撤销?
赠与合同指的是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可以发生在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赠与的财产不限于权的移转,如抵押权、地役权的设定,均可作为赠与的标的。那么赠与合同可以撤销吗?撤销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一、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基本规定
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依据自己的意志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即《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所规定的,“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这种撤销权是法律赋予赠与人单方享有的权利。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是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一般为标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则在办理登记手续之前。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之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赠与人不负给付义务。
二、享有撤销权的主体
在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之中,享受有撤销权的主体,依《合同法》的规定仅限于赠与人,而不包括受赠人。因为受赠人虽然在接受赠与财产之前,是有权拒绝接受赠与的,但是,此种拒绝接受赠与的权利并不能称其为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因为撤销权是形成权,其基本内涵是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而受赠人拒绝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并不能产生撤销权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并不是无限制的,为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法律规定赠与人撤销赠与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赠与人撤销赠与应受下列限制:
1.赠与人撤销赠与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一部分,则赠与人仅能就未转移部分为撤销,对已经转移部分不得撤销。
对于动产而言,在赠与物交付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而言,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而言,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2.赠与人可撤销的赠与必须不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
由于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使得赠与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若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是指基于道义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赠与,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与道义不符,而且会给受赠人造成情感上的极大伤害。因此,凡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不论当事人依何种形式订立赠与合同,赠与人均不得撤销该赠与。
“社会公益”的内容,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包括下列事项:
(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2)、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3.赠与人撤销赠与,仅限于没有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此类合同中,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不能不说是经过法律上的慎重考虑,不存在一时冲动考虑欠周的问题,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既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蔑视公证的严肃性。所以,若赠与合同已经过公证,则不得撤销。
另外,赠与人撤销赠与,须将其撤销赠与的意思通知受赠人,如果赠与人不向受赠人为撤销赠与的意思表示,不能发生撤销赠与的法律效果。
赠与合同的撤销条件
赠与合同可以被撤销,但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如果赠与人违反约定,或者受赠人对赠与财产规定的用途未能履行,赠与人可以要求解除赠与合同。另外,赠与财产在接受后,如存在瑕疵或者缺陷,受赠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解除赠与合同。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赠与合同可以被撤销。赠与人可以要求解除赠与合同,如果受赠人在接受赠与财产后对赠与财产规定的用途未能履行;也可以要求解除赠与合同,如果赠与人在赠与时作出了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了赠与财产的事实。此外,在赠与财产存在瑕疵或者缺陷的情况下,受赠人也有权解除赠与合同。例如,赠与财产存在质量问题、使用期限已经到期或者所有权归属存在争议等情况。但是,在赠与财产已经交付的情况下,受赠人需要在合理期限内通知赠与人。需要注意,如果赠与财产规定的用途被受赠人履行,赠与合同就不可以被撤销。因此,对于赠与合同的约定需要特别注意。另外,在赠与合同的撤销过程中,如果赠与财产已经进入了第三人的手中,三人善意取得赠与财产所有权的情况下,赠与人不能再要求解除赠与合同。
赠与合同的撤销是否需要支付违约金?一般来说,赠与合同的撤销并不需要支付违约金。但是,如果赠与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赠与财产无法撤销的情况下,赠与人违反了约定,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则需要支付违约金。
赠与合同的撤销需要满足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因此,在签署赠与合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合同约定的条款和规定,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三十七条 赠与人因受赠人的原因要求解除赠与合同的,应当履行保护赠与财产权益的义务。受赠人有过错的,赠与人依法可以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撤销赠与合同
赠与,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促进友善关系的一种社交方式。根据我国的规定,合同在符合法定或约定的条件下,赠与方可以请求撤销。那么,赠与合同应当如何撤销呢?现在,我马上在下文就撤销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等内容为您做详细介绍。
一、撤销权行使的主体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只能由赠与人本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行使。赠与人当然享有独立的撤销权,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只有在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才可以行使撤销权。
二、撤销权行使的条件
1、无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赠与合同是非经公证证明订立的;
第二,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第三,赠与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或道德义务性质;
第四,只能在赠与财产交付之前行使撤销权。
2、有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受赠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
(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
(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第二,应当在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第三,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3、继承人或监护人撤销赠与的条件
第一,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三、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
撤销权一经行使即发生效力。因撤销权为形成权,其行使的效果是使赠与合同关系归于消灭。所以,当赠与人交付之前行使撤销权的,赠与人自可以拒绝履行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当赠与物已交付受赠人后行使撤销权的,受赠人因失去取得赠与物的合法根据而应当返还受赠与的财产。受赠人拒绝返还的,赠与人有权请求其返还。
四、延伸补充:
1、赠与合同的法律特征赠与合同是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给与受赠人所有,受赠人也表示接受赠与的协议。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无偿性。
(2)单务性。
(3)转移赠与财产的所有权。
(4)赠与是双方的法律行为。
(5)赠与为诺-成合同。
2、赠与合同撤销的分类根据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有无法定事由,可以分为有因撤销和无因撤销。
(1)无因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在交付赠与标的物之前,无需任何理由而撤销赠与。但是,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或者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不适用无因撤销。
(2)有因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在出现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时,使赠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归于消灭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行使有因撤销权:
第一,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
第二,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
第三,受赠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的。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赠与协议如何撤销的法律解答。
根据上文可知,并不是所有的赠与协议都可以被撤销,因此赠与人在作出赠与行为之前一定要慎重。
综上所述,就是我关于“如何撤销赠与合同”的一些理解与整理了,大家可以仔细阅读本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明智的决定与处理。
赠与是如何撤销的
赠与合同生效或者履行后,在具备法定事由时,赠与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者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192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如何撤销赠与合同
法律分析:撤销赠与合同,只要通知受赠人即可。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第六百六十三条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条 第一款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第六百六十三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赠与合同的撤销流程怎么走
法律分析:赠与合同的撤销流程:1、赠与物转移之前,明确通知对方撤销赠与合同;2、赠与物转移之前,通过默示的方式撤销赠与;3、到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撤销权撤销赠与合同。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赠与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百六十三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赠与合同可以撤销吗?
赠予合同是可以撤销的:
1. 赠予合同是指合同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其中一方将其财产交付给另一方,而后者不需要支付任何价款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一般原则上任何一方在合同生效前或者执行期间,都可以撤销合同。但是,对于赠予合同来说,在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外,还要满足特殊条件:
1. 满足撤销条件:赠予合同的撤销需要满足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例如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另一方以及退还财物等等。同时,赠予合同涉及到不动产或贵重物品的转移时,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存储、保管等。
2. 存在正当原因:撤销申请方必须证明存在正当原因,例如对方欺骗、威胁等等,这些都是合法撤销的正当原因之一。
3. 合法身份:撤销申请方在申请撤销之前必须保持合法身份,例如赠与人死亡时,其遗产继承人可以申请撤销赠与合同。
4. 征得对方同意:赠予合同的撤销需要得到另一方的同意。如果一方望撤销合同,需要得到另一方的容忍和认可,否则撤销可能会面临挑战和法律纠纷。
5. 维护证据:撤销申请方需提供充分、真实、合法的证据,以证明正当理由。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赠予合同的另一方也需要留存合同的有效证明材料。
6. 考虑法律风险:在申请撤销赠予合同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法律风险有清醒的认知。赠予合同的撤销有可能会面临协议无效、赔偿、罚款等法律风险,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后再作决策。
总之,赠予合同的撤销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同时需要注意以上事项。撤销赠予合同涉及到自身利益和法律风险,应该慎重考虑和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赠与合同如何撤销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那么,赠与合同如何撤销?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赠与合同如何撤销
赠与人拥有任意撤销权,但是有的情况赠与合同是不能撤销的。
相关法条
《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任意撤销权及其限制】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百六十三条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及其行使期间】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第六百六十四条
【赠与人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以上是由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赠与合同纠纷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